【贵州日报】 苏向东:打好专业技术人才组合拳 服务“富矿精开”产业链
来源:贵州日报
日期:2024-05-17
浏览量:
11月22日,贵州日报刊发党委书记苏向东理论文章《打好专业技术人才组合拳 服务“富矿精开”产业链》,全文如下:
打好专业技术人才组合拳 服务“富矿精开”产业链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强力推进“富矿精开”的目标要求,这是推动贵州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贵州着力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重要路径。贵州应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实现精查探矿、精准配矿、精深加工、精细开发,这也为理工类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科研开发工作指出了前进方向。
??作为理工科高校,贵州理工学院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贵州工业发展的坚挺脊梁,把服务“富矿精开”作为重要任务,全力以赴为“富矿精开”贡献人才与技术力量,服务贵州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在专业设置上进行精确布局,在人才培养上精准发力,用创新成果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增强服务“富矿精开”产业链的能力。
??“富矿精开”包含精查探矿、精准配矿、精深加工、精细开发等多个环节。学校将围绕“富矿精开”全产业链进行顶层设计,构建智能采矿、绿色现代化工、资源环境、固废再生利用等学科群,在必威体育betway888:、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等二级学院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增强服务“富矿精开”产业链的能力。
??以智能采矿学科群服务“富矿精开”。要在精准探矿的基础上,通过智能绿色开采提高采矿自动化、绿色化与安全控制水平,并科学做好精准配矿。加强智能采矿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学科专业的建设,以教育部备案的新工科专业—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为抓手,开展智能绿色开采技术研究,降低采矿对环境的影响,推动贵州矿产开采向绿色、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为“精查探矿”“精准配矿”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实现“富矿精开”的目标。
??以绿色现代化工学科群服务“精矿富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精矿”的高附加值利用,最大程度地提升其经济价值,同时达到加工过程的“两高两低(质量、效率高,能耗、排放低)”,以科技创新将“精矿”从基础原材料向高附加值新材料、新产品延伸转化,促进贵州矿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延链强链补链,推进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加强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绿色提取冶金新工艺研发,助力“精深加工”“精细开发”,在“富矿精开”的基础上实现“精矿富用”。
??以资源环境学科群服务“尾矿回用”。在以先进智能开采减少地表破坏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科技创新推进尾矿采空区回填,实现地表生态保护,消纳大量尾矿废弃物。加强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材料加工等学科专业建设,开展尾矿回填利用和矿山生态恢复技术研发,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最大程度恢复矿山生态,稳定采空地质结构,以“尾矿回用”为“精矿富用”提供持续支撑,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废渣多用”。针对化冶废渣,通过多途径实现大宗工业固废绿色消纳利用,实现“精开、富用、渣净”。加快推进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组织好多学科协同技术攻关,有针对性对各种工业固废和废渣开展二次科学细化分类,以新技术推进工业固废的高值再生与综合利用,实现既有固废量的消纳渠道,又有固废值的利用途径,提升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率,以“废渣多用”为矿产品加工产业补链强链。
??贵州理工学院将紧紧围绕“富矿精开”产业链发展需求,以夯实第一课堂专业知识讲授为重点,强化第二课堂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突出拓展信息化数字化领域新知识,努力培养新时代卓越红色工程师。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工程训练中心现代化水平,增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有组织参与“富矿精开”相关技术攻关,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训基地,整合学校、科研机构、设计院所与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资源,进一步加快推进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加强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数字化矿山等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矿山规划设计的能力。以学生的数字化素养提升为核心,加强数字化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推广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提高学生的数字化资源获取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数字化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强化新时代卓越红色工程师培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工科院校优势,不断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主动承担时代使命,牢记“强国有我”,成长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鲜明政治品格、较好数字化素养的新时代卓越红色工程师,为贵州推进“富矿精开”、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