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betway888

网站首页

喜迎党代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喜迎党代会 > 正文

砥砺奋进求突破,学科建设谱新篇——贵州理工学院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科建设巡礼

来源:发展规划处 日期:2025-08-07 作者:李源 浏览量:

编者按】自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贵州理工学院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积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为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特推出“献礼党代会”系列报道,旨在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凝聚奋进力量,激励全校上下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共同奋力谱写贵州理工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引擎,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是学校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第二次党代会以来,贵州理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个阶段“建设区域有影响的理工类大学”目标,秉持“特色创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重工厚理、强管兴文、交叉融合、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路径,系统构建“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发展体系, 奋力书写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推动学校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擎旗定向,制度筑基,擘画学科发展新蓝图

强化顶层设计,锚定目标航向。 校党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紧扣“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贵州、服务全国,科学制定并深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及“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聚焦学科建设关键环节,党委统领谋划,相继出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行动方案(2025—2030年)》等系列纲领性文件。通过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区域需求和学术前沿,建立健全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为学科内涵式发展筑牢坚实的制度根基。

聚焦一流,格局重塑,构筑特色优势学科群

凝练特色方向,打造学科高峰。学校党委坚持“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理念,全力构建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深耕地方沃土,聚焦贵州“六大产业基地”,精准布局,已经建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打造“新材料开发利用”“大数据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与智能制造”3个特色学科群。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贵州省第二批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和“强工科”重点支持学科名单。

校内学科自评估现场

深化内涵建设,优化布局结构。持续推进新材料、大数据、航空宇航与智能制造、富矿精开等特色学科群内涵建设。党委强化评估牵引,率先构建并实施校内学科自评估指标体系,对全校19个学科开展全面“体检”,精准把脉问诊,找准发展瓶颈。基于此形成的《地方性应用型非硕士点本科高校工科类学科评估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获评贵州省教育厅2024年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拓展学科版图,注入强劲动能。 以“强工科”为战略核心,前瞻规划建设“富矿精开”“智能制造”“新能源与先进材料”“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个新兴交叉学科群,覆盖全校36个理工科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2025 年,在党委坚强领导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签订“组团式”学科帮扶合作协议,开启学科建设新模式,为相关学科迈向国内一流注入强劲动力。

聚力人才强基,激发创新活力。依托“组团式”学科帮扶契机,校党委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3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为平台,大力推行国家级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的“三带”模式,实现高水平创新体系的有效迁移。着力打造“领军人才+骨干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创新联合体,通过“传帮带”、联合攻关等机制,加速孵化培育省部级、国家级人才队伍,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学科帮扶签约仪式

提升学科声誉,彰显办学实力。学科影响力显著跃升。2025年,“植物与动物学”学科历史性首次进入 ESI 全球前 1%,成为贵州省该领域进入全球前1%的第三所本科高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工程学”学科发展势头强劲,预计未来1~2年内有望成为学校第二个进入 ESI前1%的学科。高层次人才辈出, 2位学者荣登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15人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TOP 5%。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在国内外权威大学排行榜中的位次持续攀升,优势学科数量不断增加,海内外声誉日益彰显。

对接产业,需求导向,锻造服务发展硬实力

优化专业布局,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党委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共设置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贵州省专业评估中首次跻身前三名。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工程造价”“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10个专业获评B级及以上,斩获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彰显专业建设成效。2024年,率先启动“智能建造”微专业建设;2025 年,成功获批“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迈出传统工科向新工科改造的关键一步。首批重点推进“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等4个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力促专业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夯实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根基。未来,学校党委前瞻布局,计划增设“机器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智能建造”“低空技术与工程”等7个紧缺专业。同时稳妥停招部分需求减弱的老旧专业。

精准资源配置,夯实教学基础。校党委优先考虑保障本科教学核心地位,精准配置学科资源。在已有8个省级学科、3个校级特色学科群的基础上,创新实施“项目库”管理,落实“扶优”“扶特”“扶需”原则,投入近2000万元立项建设了35个学科(专业)建设项目、5个产业学院项目及“富矿精开”学科群平台。依据学科自评估结果,将资源精准投向教学薄弱环节。2025年从学科建设经费中投入300余万元优先立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公共基础实验室升级改造及受众服务面广的实验室建设等项目。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开放办学新生态

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卓越人才。校党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智能建造、煤矿智能开采等5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2024年,成功获批贵州首个卓越工程师建设培育单位。不断巩固拓展校企合作网络,共建共享一批紧贴产业前沿的区域性、行业性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打造先进开放的实践平台。积极选聘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推动企业真实课题、研发项目、技术难题进课堂、进毕业设计,探索“校内理论课堂+企业项目现场”的“双课堂、双导师”常态化教学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反哺教学,深入实施学生进科研团队、进科研平台、进研究项目的“三进”计划。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以评促改,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共建共享平台,服务区域发展。深化产业学院内涵建设,与企业联合打造“订单班”“培训班”等协同育人项目。2021年,作为发起单位,携手省内外21家企事业单位组建“3+N”技术创新联合体,一体推进“政产学研用标”深度融合。2023年,成功举办联合体成果汇报会暨供需对接会,有效拓宽本科生就业渠道。2024年,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理工科强化行动合作洽谈”论坛,持续深化区域与国家间合作交流。

东盟教育交流周“理工科强化行动合作洽谈”论坛参会人员合影

目前,学校已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重庆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贵州能源集团、贵州磷化集团等68家政校企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全力打造区域科教治理平台,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项目申报,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与智力支撑。国际合作迈出新步伐,2025年与古巴哈瓦那科技大学合作设立联合学院,填补相关领域复合型技术人才缺口,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展望未来,奋楫扬帆,开启学科建设新征程

当学科的脉动与强国伟业同频,当专业的深耕与时代之问共振,贵州理工学院的每一次突破、每一个平台、每一支团队、每一项成果,都在坚定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州理工学院党委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深入思考“强国建设,理工何为”的时代命题。我们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强的定力,将学科建设深度融入教育变革新范式、国家重大战略新需求、科技发展新态势之中。学校将认真总结“十四五”学科建设宝贵经验,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纲要。未来,我们将以“一院一策”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ESI 1%学科攀登计划、优势学科引领计划、基础学科提升计划、人文社科振兴计划”四大计划,持续优化学科生态布局。坚持贡献导向,完善学科评价体系,强化对潜力学科的精准培育、对新兴方向的前瞻布局、对未来学科的战略谋划。狠抓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以高质量、特色化的学科分类发展,全面支撑和引领学校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进,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有影响的高水平理工类大学而不懈奋斗!



一审:林春燕

二审:巫敏

三审:李朋